生了4个孩子,因太穷送出两个,谁知四个儿子后来都成了亿万富翁

rmbka148b

时间 2024年5月1日 预览 46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63313917289972263/

首发·扶苏史记


【编者按:本文为头条原创独家首发,请勿抄袭转载

?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?

古人云:“龙生九子,各有所好”。在企业界,就有四位杰出的亲生兄弟,他们因个人爱好投身不同领域,各自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,坐拥亿万身家,常年跻身福布斯财富榜,甚至获得过中国首富的头衔。

他们就是被称为“言行美好”的“刘氏四兄弟”:老大刘永言,老二刘永行,老三刘永美和老四刘永好,四兄弟的故事充满奋斗和传奇色彩,至今仍被津津乐道,广为传颂。

出身贫寒,鲤鱼跃龙门

1945年到1951年的六年里,四川成都新津县一户公职家庭迎来了四位男婴的连续降生,父母为这四个孩子分别取名为“言”、“行”、“美”、“好”,作为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,这就是刘氏四兄弟。

他们的父亲刘大墉曾是地下共产党,新中国成立后便在新津县法院就职,母亲郑康致则在村里谋了一个教师的活计,夫妻俩微薄的收入要养活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,一家七口人都靠着每月领取的“供给粮”勉强支撑。

老四刘永好出生不久,家中无米下锅,夫妇俩不得不忍痛将刚满两岁的老二刘永行过继给一户卖布的商人。

半年后,刘永行不慎从椅子上摔下,摔断了腿,布商怕他落下后遗症,不愿再养,就将他退了回来。由于没有及时救治,腿伤成为了伴随刘永行一生的后遗症。

后来,刘氏夫妇又不得已将老三刘永美托付给隔壁村的农会主席陈家抚养,陈家对刘永美视如己出,为他改名“陈育新”。从此两家频繁走动,陈家知道刘家穷困,时常让刘永美带食物和衣服回馈刘家,俩家人的关系日益和谐。

不久,十年动荡开始,刘大墉被剥夺了法院职务,被划为“走 资 派”,妻子郑康致由于以前的“地 主”家庭而被批斗,这家人的生活彻底陷入绝望之中,四兄弟失去了参军、考学、招工的一切机会,只能被下放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。

就在这一家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永远要在困苦中度过时,1971年,四兄弟的父母得到平反,并拿到政府的补偿款,1977年,全国恢复高考,从小就热爱学习的四兄弟分别考上现电子科技大学、西华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。

从此,刘氏一门四豪杰的名声渐渐传开。

艰难创业,失败中前行

四兄弟在学校中的表现十分优异,毕业后,他们也不负众望,老大在成都电机厂担任工程技术人员,老二在县教育局工作,老三成功入职县农业所,老四则在省立一所中学担任教师。

虽然捧着人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,这兄弟四人隐隐感觉到一股时代浪潮来到。

彼时,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,1980年的春节,老二刘永行先行尝试,他在家门口干起了修理无线电的活,七天接了几百单,赚了300多元,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工资。

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,刘永行更加坚定创业的信念。

1982年,在四川新津县一处老院子里,刘氏四兄弟齐聚一堂,举行了“方桌会议”,经过三天激烈的讨论和对时事的分析,四兄弟经过举手表决,共同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辞去公职,下海创业。

创业,做什么是一个问题。兄弟四人一开始想要投身自己熟悉的项目,将目光聚焦在音响设备上。

他们分工制作出音响样品,在百货商场上展示,准备有人订货就大批量生产。哪知道,他们的产品由于没有品牌背书,无人问津,第一次创业就以失败告终。

四兄弟愈挫愈勇,他们深入研究国家政策,发现国家在大力扶持农业。于是,1982年10月,四兄弟毅然决定变卖家产,筹集了1000元,共同创办育新良种场。

创业之初,他们以种植蔬菜为主,由于无法规模化种植,他们很快放弃,调整策略,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养殖鹌鹑上,

Copyright2025黑虎科技

拨打电话拨打电话

Copyright2025黑虎科技